对于宝宝“说话”这件事不同月龄的宝妈们总有不同的担心和疑问。从宝宝无意识的“嗯嗯啊啊”,到宝宝主动的模仿学舌,每一步都离不开妈妈的努力!可是为啥你家宝宝说不好、不爱说?很可能是你在养育过程中出了些小差错!

是什么耽误了你家宝宝说话?

1岁了,还在吃粥、烂面条

很多宝妈都会担心宝宝嚼不烂、不好消化,而让宝宝总吃过于细软的食物。却不知道这样做,会影响孩子的口腔肌肉发育!长时间这样,就会逐渐让宝宝难以接受有韧性的食物,哪怕吃硬一点的饭也有困难。口腔肌肉得不到锻炼,就会导致宝宝发音不标准、口吃。因为辅食过软过细造成宝宝语言发育缓慢的实例可不在少数。

TA不说你就懂,那TA就用不着说话

宝宝指着桌子一“嗯”,妈妈马上就知道ta要喝水;宝宝指着冰箱一“啊”,家长就知道ta要吃苹果;甚至宝宝连简单的“嗯”“啊”都省略了,刚看了一眼不远处的玩具,下一秒妈妈就给递到手中了~宝宝一句“嗯啊”家长就能立刻理解,并满足宝宝的需求。久而久之,TA就会觉得:既然爸爸妈妈这么懂我,那我为什么还要费劲儿说话呢?所以,这种“心有灵犀”可算得上是宝宝语言发育的最大障碍!

宝宝说错了,你却笑了

每个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宝宝是最可爱的,当宝宝发出“错误的怪音”时,总会忍俊不禁,笑TA、甚至模仿TA,让宝宝觉得这是一种鼓励和喜爱,就强化了这种异常的说话方式,导致宝宝无法学习用正确方式说话。

你说话太快,宝宝跟不上

有些家长说话速度太快,没有给宝宝一个充足的时间,让TA “听到→理解→回答”,这样宝宝会很难接收到有效信息。当宝宝下意识地追着你说的内容去听,这时候TA的大脑和语言无法同步,就有可能会导致口吃或不爱说话。

网络语,不适合宝宝

老一辈养孩子是以天为栏杆,地位栅栏,圈住孩子,随意撒欢。现在父母养孩子,扔一个手机、iPad,就能周游世界。手机、电视、iPad这些电子产品,一些电视节目,有很多不规范的语言,比如小盆友、酱紫、选你、你造吗、妹纸……这些网络用语,都在影响着宝宝的语言发育和对事物的理解。

这样做才对宝宝的语言开发有好处

纠正了错误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到宝宝开发语言能力,要知道语言能力不光意味着能说会道,更意味着TA一辈子的情商和人际关系。

你和TA说的越多、越丰富,TA就越会说

从宝宝出生起,TA就开始在努力地“储备语言”,你和TA说的越多、越丰富,TA的储备就越多。还能无意识的发出a、o、e音,来回应。

对于0-6个月的宝宝,不要觉得TA还什么都听不懂,化身唐僧,跟TA一直说一直说吧!不断的和宝宝说话,各种词汇将会在宝宝大脑中留下记忆,当TA一旦会说话了,就会将记忆中的词汇带出,一张嘴就能说出很多。

对于6-12个月的宝宝,应该带TA多去户外、陌生的环境,接触大量新鲜事物!让宝宝就将语言与事物连接在一起,当你问TA大树在哪呢?TA会准确的指给你。

对于1-1岁半的宝宝,结合生活中的场景,增加宝宝对语言的理解。例如宝宝在绘本中认识了大象,就可以带TA去动物园看看真实的大象。除此之外,要让宝宝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判断:要\不要,是\不是等。也要教TA说“谢谢”“再见”等生活用语。

故意“为难”宝宝,让TA着急说出来

宝宝在“嗯”“啊”的时候,家长要表现出一种“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的状态。不管孩子是吭吭唧唧的撒娇,还是满脸通红的急躁,就算你完全理解孩子的意思,也要让TA自己表达出来。

比如孩子要喝水于是指了指水杯,这时候你要问,“宝宝你要什么?”“这个是什么?”等等有引导性的问题,从而激励他把话说出来。

家长也可以“明知故问”,故意为难宝宝,让宝宝着急,从而“逼”他把话说出来。如果遇到宝宝说不出来的词,家长要反复示范给宝宝,耐心教他怎么说。

抓住“词汇爆炸期”和“涂鸦期”

从19个月开始,宝宝掌握新词汇的速度加快,平均每个月25个新词,就是所谓的“词汇爆炸期”。这时的宝宝可是很爱“偷听”大人聊天的,大人说什么,TA就学什么,如果你不想宝宝满口方言、口头禅,甚至脏话,那么你就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措辞了!

宝宝在两岁前处在“涂鸦期”,涂鸦可以刺激宝宝的语言表达。尤其是对那些语言发育缓慢的宝宝更是如此,语言能力有问题的孩子,一般情绪都不会太好,涂鸦可以让TA将情绪痛快的宣泄出来。这时家长可以假装十分理解,并鼓励TA说说自己画了些什么,让TA养成用语言表达情绪的习惯。

宝宝学说话,这4个“毛病”你别管

越管越说不好

关注宝宝的点滴成长是没问题的,但是爸爸妈妈经常过于焦虑,尤其是宝宝出现了一点点“小问题”时。比如当宝宝出现这几个“小毛病”时,妈妈们不用过分去纠正和打断,否则可能影响宝宝正常的语言发展。

1岁后突然沉默不说话,爱用手势表达自己

有的妈妈可能会发现,宝宝1岁多的时候,突然说的没有以前多了,反而是用手势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原来总爱自言自语的宝宝,也变得沉默起来了。

事实是,妈妈们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有心理学专家认为,宝宝1岁到1岁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会飞速发展。很多大人说的话TA都能听懂了,但是能说出来的却很少,所以这时会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

出现“沉默期”后,不要着急,不妨等一等。一般到了1岁半左右,大部分沉默期的宝宝又会突然开始不停地“叽里呱啦”起来,而且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会说的单词也多了很多,甚至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说简单的句子了。

1岁半以前,宝宝总爱说叠词

我们之前的文章里说过:不建议总跟宝宝说叠词。的确,在学话期,家长如果频繁地跟宝宝说叠词,对宝宝的语言发展是不利的。但是如果宝宝在1岁半以前,自己本身爱说叠词,妈妈也没必要过分纠正。

因为宝宝在学说话的时候,所有“说”都是在“听”之后进行的。也就是说,大人说的话对宝宝有一种听觉刺激,继而宝宝会模仿大人说的话,转化成己的语言。

但是由于我们说的话过于复杂,而宝宝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宝宝会自动过滤掉自己不理解的话语,将话简化成叠词表达出来。比如说我们说“吃饭”,可是宝宝不会说,所以就会用“饭饭”来表达吃饭的意思。

说叠词能够减轻宝宝学说话的压力,不需要运用其他复杂的词句,便能让大人们明白自己的想法,这会增加TA们学话过程中的自信心。

但是1岁半以后,是宝宝冲破叠词,进入“双音节词”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就不建议家长过多的跟宝宝说叠词了,尽量用正确的语言和宝宝交流。因为过多的跟宝宝说叠词,可能会阻碍TA的语言发展。

2岁半宝宝突然口吃

“突然口吃”在宝宝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很常见,大多数发生在2岁半到4岁之间。这是孩子语言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一般称为“成长性口吃”。

具体表现是:原来说话一直很流利,也很清楚,但是到了2岁多学说话的高峰期之后,有时会结巴。比如吃东西,会说成“吃吃吃吃吃吃东西”。

2岁多的孩子,已经基本可以听懂大人的话了,认识的事物也已经很多,所以这时候TA们的思维迅速发展,但掌握的词汇却远没有那么多。换句话说,2岁多的宝宝,TA们说话的技能赶不上思维的速度。

所以,当TA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或是说话的途中突然想到了更好的表达方式,就会出现口吃。

随着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宝宝的成长发育,等TA们的说话技能可以跟得上思维发展的速度时,大部分宝宝的口吃现象就会减少,最后消失。

家有老人,宝宝跟着说方言

大部分家庭都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那么口音真的会影响宝宝说话么?这件事情要辩证地看.

缺点:如果孩子因为说“方言”受到打击,就可能影响说话

老人的口音也就是方言,其实只会影响到宝宝的发音清晰程度,但最终不会影响到他学说话的进度,也就是说“方言”不会导致宝宝说话晚。

但如果孩子因为说方言被责备、被笑话或者父母听不懂他说的方言,他就可能会因为受到打击而不怎么爱说话。所以,在说方言的家庭,父母更要多和孩子交流,不要打击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优点:从另一方面,“方言”能让宝宝大脑更聪明

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当孩子既会说地方话又能说普通话时,能更好地调动大脑的活动。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需要大脑在不同层次间进行切换。

慕尼黑语言专家Wolfgang Schulze指出:会说方言的孩子更有创造力、更加聪明,因为说方言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

说方言又说普通话的孩子,在开始学说话时,可能会慢一点,但是一旦积累到一定阶段,他就相当于同时掌握了“两种语言”,并且“说话”的速度最终也会赶上来。

0-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期间宝宝从咿咿呀呀,到完整说出一句话,每个小小的进步,都能让父母喜出望外。

但宝宝说话,整个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可能还会出现波折和退步,妈妈需要做的是充分了解宝宝的语言发展规律,给宝宝恰当的引导和帮助,不做宝宝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