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句老话叫: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说的就是如果小时候养成了坏习惯,大了就会做出更大的坏事。“三岁看老“说的也是这么一个理。孩子小时候的行为习惯,对一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6岁前的习惯。那么,六岁前的孩子应该怎样教育?

我们来看看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刷屏演讲里分享的观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在她眼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规律是可以追寻的。

6岁之前一定要说不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和爸爸妈妈闹,家长应该说不行就是不行。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和你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但到了十三四岁,家长突然跟孩子说:“我以后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结果会如何?孩子还会和你闹,但他有好多种途径——离家出走,因为他腿硬;还有的,会跳楼自杀或者服毒自杀。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名12岁的男生,就因为母亲说了他,就服毒自杀了。有人问,为什么这么点大的孩子就知道自杀呢?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用“爱”来威胁家长,只不过,他还不知道死亡的意义。所以,六岁之前,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相关训练。

我们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怎么会说话,大多数情况下是觉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声来表达;但3-5岁就不一样了,孩子的哭声已经有一定的目的性了: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 我就哭!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家里其实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家长不同意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了,“不行!我就要!”,还赖在商场里不走了。很常见是不是?记住,家长一定要在孩子3-5岁的时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第一步: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让孩子哭去。
第二步: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一个人管足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记住四个“不要”

  • 不要骂孩子,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
  •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
  • 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在他听来都是噪音
  • 不要离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就坐在旁边看着他闹。
    所以,你就坐在那儿,表明你的姿态,“今儿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管你闹吧”

孩子当然会接着哭啊闹啊,说不定人一歪脑袋还会磕到桌角上,你别担心,他肯定知道疼。你问他,磕到疼不疼啊,他也许会嘴硬“不疼”,行,不疼那你接着磕。放心,孩子没那么笨,他知道疼,不会继续去磕。等哭到精疲力尽了,你给点儿爱,拿热水毛巾给他擦擦脸,不然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也挺难受的。擦完以后孩子会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

这时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边一放,跟上一句话:还哭吗?要哭接着哭。你看,你没有打他骂他,也没有不文明,你只是你这种方式告诉他——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我也不跟你闹,你就闹吧。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要挟父母。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爱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鼓励沟通

最后,记得给孩子留一条路:“你如果想要什么,可以来说服我,能说服我,我就满足你”。用这种方式鼓励孩子和父母交流,答应的比例是3:1。“三比一”,即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

所以,这样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间一个好的关系:

  • 你明确说不行的事情,他就不能闹了
  • 如果他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有了这个基础,到了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相处了。

克制诱惑,学会等待

再来说说,让孩子学会克制诱惑。刚才咱们讨论的是孩子在你跟前闹,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他能不能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这是人成长中必备的素质,要学会克制诱惑。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比如,你找点好吃的小零食,刚开始的时候,每三天给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给,一个月后,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

接下来,你跟孩子说:这次给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后我再给你追加三份;如果你吃了,那么三天后的那份好吃的也没有了。说完之后,你把零食给他,然后你走开,不要管。但你要做到一点——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后,你就说今天这份没有了,要吃就得再过三天。如果他真的把这份零食保留下来了,那你就履行诺言,给他三份。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等待可以获得更大的满足。

这样的训练是让孩子具有克制力,等孩子上学以后,你也要告诉他,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否则,这孩子会没有耐性;如果没有耐性,到了上学后、青春期,一定会出问题。

避免自私,让孩子“管别人”

孩子自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小时候,都是别人帮他;即便一点点长大,现在学业压力那么大,爸爸妈妈也不会给孩子子再去增加什么负担,好好念书就行;所以一直到考上大学,孩子都只要管好自己就行。

等他考上大学,他会觉得,这是我凭自己努力考上的大学,和其他人没关系。这么想很自然,因为从小到大,他在家里都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管别人。其实,应该让孩子学会“管别人”。比如,孩子五岁左右,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这时候家长要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个事很简单,但非常有效。我们知道,孩子一般放学了,四五点了,就开始有点饿了。可是我们吃饭一般在六点前后;很多老人心疼,觉得孩子饿了,先吃吧。我觉得,晚吃这一个小时,孩子饿不坏,也饿不死。我们知道,人生本能的痛苦,是饥饿。

人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痛苦还有很多,人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也会经历类似的痛苦。也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一个家、一个整体,要有“别人”的意识。这是从吃饭中学会了忍受。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吃饭时如果家里哪个成员还没回来,就要拨出一份留着。到后来孩子就自然成习惯了,脑子里有别人了。

挫折教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进行挫折训练,这在性格训练过程中十分重要。很多大学生,读到硕士、博士了,都从楼上跳了下去。动不动就跳下去,失恋了跳,连为了论文推迟答辩没通过这事都跳了下去。这些青少年倒是挺省事的,两手一摊跳下去也就不用愁了,不重视自己的生命,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心中比较自私,上面我们说过的,心里面没有他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忍受挫折的忍耐力。

所谓忍受挫折的忍耐力,其实与意志力息息相关。意志力的培养,不是凭借智力培养得出来的,而是通过体力的培养。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适当吃一点体力之苦。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

像我们小时候经历过拉练训练,其实非常好,走不动也得跟着走,不然没有退路,这种适当的训练方式就很好。说到这里,我想说说,现在有这样一类家长非常愚蠢,动不动就告学校——孩子受伤了告学校,有点什么事就就找学校,这种行为其实很愚蠢。

这样一来,学校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做了,但有些训练就得学校来干!如果学校没有进行这些吃苦耐劳的教育的话,家长其实很难做。你父母有可能带着孩子步行走上三天吗?几乎不可能!这样,就使孩子丧失了接受必要的经历和教育的机会。如果现在学校体力训练搞不成,我再给家长一个建议——让孩子学游泳。游泳这事也要趁早。七八岁甚至五六岁都行,送到游泳池,教练会说你们家长都出去吧,你们在这儿孩子学不了。因为孩子在学游泳过程中会遭受很多挫折。

你要在孩子学完游泳后告诉他,以后人生过程中也许会遇到挫折,可能也觉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扑腾、肯努力,就一定死不了。以上这些事情,最好在6岁前做,最晚在12岁之前做。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所以爸妈们,赶紧给孩子立好这些规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