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尝试过和一个孩子讲道理,你会明白那是多么受挫的一种体验。尤其是你觉得他好像听懂了,但是同样的情况发生,他仍然会“重蹈覆辙”。你一定会忍不住质问:我要说多少遍你才懂?

01

一个朋友说,儿子似乎讨厌一切会“束缚”住自己身体的东西,很冷的天不戴帽子,不带手套,更不会戴口罩,玩起来还常常把外套脱了。冬天是她最头疼的季节,因为每次出门给孩子穿衣服,孩子就非常对抗,耽误很多时间。

好不容易穿好了,一旦她看不见,孩子就会偷偷脱下手套,摘下帽子,玩的时候把外套脱了……手套帽子之类的衣物还常常丢。她问儿子,你问什么不肯穿这些呢?儿子只会说:因为不舒服!她给孩子讲了很多道理,但是一点用都没有。她说我真是不明白,有时候他冻得流鼻涕,可就是不肯穿衣服,到底是为什么?

我说,你有尝试过去了解孩子真正不肯穿衣服的原因吗?冷了要御寒,这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和年龄无关,小孩子和成人都一样。而你孩子很奇怪,似乎故意在“反本能”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我能想到的原因大概有两个。

第一, 他在用这种方式反抗企图控制他的人。

第二, 他可能天生是触觉特别敏感的孩子,一旦皮肤有被束缚、被磨擦的感觉,就非常难受。

这类孩子对贴身的衣服要求非常高,只要有一点不舒服,就宁愿冻着也不穿。这类孩子可能对触碰很敏感,有些孩子很喜欢拥抱亲近的人,情绪受挫的时候就需要用肢体接触来缓解情绪,很喜欢别人表扬的时候能够摸摸他的头,拍拍肩膀之类的。

听我这么说完,朋友有点恍然大悟。她说,哎呀,好像我儿子就是这种类型,他一哭就要我抱抱,一般抚摸他的背他就会安静下来。他最喜欢他爸爸摸他的头。

02

成人总是希望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改变别人的行为和想法。但是对孩子讲道理,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如果你总是想让孩子认同“你的道理”,他不仅听不进去,你还会错失了解真正原因的机会。越小的孩子,越难讲通道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反道理”结构,“道理”是逻辑思维的产物。当一个人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时候,他首先需要控制情感,冷静下来。然后他要将这个“道理”与自己过往的经验进行匹配,与自己的感受匹配。最后还需要一系列的判断,才能确定自己是否接受这个“道理”。逻辑思维对成人来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大脑发育尚不完善、人生经验有限的孩子,当然更难。

可是如果孩子小,听不懂道理,就不讲“道理”了吗?当然不是,而是要换一种方式讲。

03

这里给大家介绍 3种方法。

第一种:将“为什么”这个问题留给自己。

很多父母问“为什么”的时候,非常像是在质问。比如,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为什么要害怕?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在质问状态下,你认为孩子会回答你真实原因,还是他认为你能接受的原因?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最难解释的就是自己为什么会有现在这种情绪。如果他大哭,你问他:你为什么要哭?很多孩子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将为什么这个问题留给自己。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为什么我没花时间去观察一下孩子,他这种行为或者感受是怎么形成的呢?当你要脱口而出“为什么”的时候,先闭嘴。推测一下是为什么,然后向孩子确认。比如,你这次哭得这么厉害,是因为我刚才一直不理你吗?

第二种:承认孩子的所有感受都是真实的

曾有一篇文章,叫《孩子们哭的理由千奇百怪,但一定会让你捧腹大笑》。节选一部分给大家看,你是觉得好笑,还是难过?

  • 他见到了钢铁侠…但是钢铁侠没有穿盔甲…

  • 他以为,微波炉吃掉了他的午餐…

  • 我没办法把他的饼干修好…

  • 我告诉他,我们不能把这家伙当成宠物养…

  • 有人吃掉了他的小蛋糕(这个人就是他自己)…

  • 我不准他继续吃橄榄球…

  • 他认为,如果把自己涂成绿色,长大后就能变成绿巨人…

  • 我告诉她,她不能和爸爸结婚(…也不能和兄弟结婚)…

  • 我不准他吃完灰尘…

  • 我就说了句“早上好”…

  • 他没办法一只手握住这么多蜡笔…

  • 她见到了奥巴马…

成人看到这些照片以后很可能觉得好笑,但孩子悲伤的感受是真实的。在我们笑的时候,我们都没和孩子共情。如果你不能够理解一个人的感受,你永远无法让他接受你的“道理”。孩子内心就像一个茶杯,向里倒水前必须先揭开杯盖。如果你不揭开盖子,水一滴也倒不进杯子里。先体会孩子的感情,就是揭开杯盖的过程。人们只会听那些能够理解自己的人的话。

揭开杯盖有很多方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讲故事”。当你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在故事中将道理穿插进去,孩子一点都不会抗拒。这也是我为什么鼓励父母,在教给孩子规矩、教育孩子的时候,给他们看绘本故事。故事成功的绕开了“逻辑思维”这一过程,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成人世界的道理。而绘本有运用色彩和画面,加深了孩子的理解。

第三种:目标调整法

人们只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能让别人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什么意思呢?

朋友希望儿子出门能多穿点衣服。只是她的一个期待,不是目标。她的期待必须要儿子去实现才行。很多人常常弄混自己的目标和期待。期待是你希望别人做到的事情,而目标才是你能做到的事情。目标和期待最大的区别就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做到吗?

让别人按照自己意愿行事,是一个“期待”,你的期待能否实现决定权全在对方手上。除非你具有“心想事成”的能力,或者操控别人思维的能力。只有决定权在你手上的事情,才叫做目标。比如,我这周要看完一本书。我要减肥10斤。我今年要学习更多心理学。

朋友的目标其实不应该是“让孩子出门多穿衣服”,而是“我能做点什么,让孩子身体更加健康?”当她设置出清晰的目标后,她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了。比如,她可以找出孩子不愿穿衣服的根本原因;她可以亲自带孩子挑选衣服,多试一些手套帽子,选最舒服的;或者让孩子自己挑选当天要穿的衣服,将手套帽子放他包里,告诉他感觉冷可以拿出来戴上。

不要轻易对孩子说,我给你说这些是为你好。如果你说了这句话,说明你之前一直在讲道理。那么你刚才那番话很可能白说了。

来源:小楼老师心理课(ID:xiaolou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