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国际学术期刊都是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来评估论文的科学性。其中很多都需要作者在投稿时推荐3-5个审稿人。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杂志这样做的目的。针对每篇来稿,杂志社会尽可能的把文章送到同行专家手中审阅。大多数学术期刊都有一个审稿人库,审稿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杂志的编委会成员,对于一些新创期刊尤为如此;(2)世界范围内的同行。杂志社会通过关键词检索到近似文章,然后联系文章的通讯作者,发邮件询问是否愿意做审稿人;(3)投稿作者自己提供的审稿人候选。

如果杂志社有足够多并研究范围足够广的审稿人,能基本保证收到文章后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就不会让作者推荐审稿专家。这类期刊通常是行业内顶级期刊或热门期刊。然而,大部分期刊编辑部在送审的时候, 会遇到找不到合适审稿人的困境。所以会出现让作者推荐审稿人的情况。细分来说,有以下方面:(1)文章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不常见,文献检索未发现相似的文章;(2)编辑部指派的审稿人没有回复或者拒绝审稿。

作者提供审稿人可能增加稿件的接收率。因为一方面作者提供的审稿人可能对你的研究比较了解,审稿人可能会给你的稿件一个积极肯定的评价。另一方面提供的审稿人可能具有相同的研究背景,因此这样的审稿人给出的意见可能更中肯、更科学。

稿件处理模式

有多少种期刊,就有多少种稿件处理模式。但在有些模式下编辑为什么不采纳,并不是编辑们不关心,一叶障目。只是有些改革的推进就是很缓慢,就是阻力重重,结果很好,过程却需要摸索,只能慢慢来。虽然期刊之间送审模式不同,但是在审稿人的挑选还是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有些期刊采用的是栏目编辑送审制。栏目编辑是全职编辑,只有大方向相关的研究生教育背景,而非兼职的研究人员。这是送审的弊端,很多情况下对文章讨论问题的了解都很粗浅。初审的编辑会把所有来稿看一遍,滤去特别不符合要求的部分稿件,然后剩余稿件分配至栏目编辑。栏目编辑送审步骤如下:

1、查作者在杂志社所有期刊的投稿记录。如果有投稿,还会查审稿记录,根据情况选择是否考虑继续邀请以前的审稿人。

2、编辑一般会扫一下全文,然后着重读一下摘要和引言以及结论。主要目的是了解作者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看完脑子里会蹦跶出几个比较熟悉、联系过的审稿人。但是有时选择暂时hold住,不马上请,查查最近两年他们都发了与这个特别想关的文章没,然后放在步骤3后邀请。

3、了解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这些审稿人的研究背景会稍微调查一下。个人主页,和近五年发表论文情况是必看的。研究方向非常相近的推荐审稿人,编辑当然会选。编辑们很能理解作者很希望听到来自名人的评价,但也同时很理解名人的时间总是有限。通常为了避嫌,编辑还会查一下被推荐的审稿人是不是跟作者沾亲带故(这种情况下送出去有点儿让大家都不好做人)。有时遇到的作者里不超过百分之五十会做出非常合适的推荐。但恰恰作者是小方向里的专家,合适的推荐对于送审非有有利。专家常常会因为忙而拒绝审稿,但如果送审方向非常准确,审稿时间就会相对短,这时候稿件被拒审的几率就会相对小一些。

4、看文章的参考文献。会着重关注那些文献题目一看就比较相关,期刊名也耳熟能详,而且最近5年发表的文章。仍然会对这篇目标参考文献进行全文检索,看看是不是真实相关。然后开始重复步骤2的过程,把关键作者(第一作者,或者通信联系人)研究背景调查一下。差不多的都会发邀请信。这个环节里,特别希望作者可以引相关的、新近的、优质的文献。而且也特别希望作者的文献条撰写标准,条条都附上文献题目。如果作者文献引得特别不给力,3个步骤下来都没有觅到足够多的审稿人,那编辑只能靠自己查文献了,进入步骤4。

5、根据之前阅读的文章大意,用几个觉得特别贴切的关键词放到Web of science里面去查,然后对找到文献里的关键作者重复步骤2。如果查不到,就再减一个关键词。。再减一个。。。最后放宽要求吧,换转google scholar。如果发现小方向内的文章这几年都已经被大家伙儿搞成专利在发了,所剩无几的几篇学术论文还都来自知网万方,作为编辑就有点儿怀疑正在送审的文章是否选对了期刊。步骤4行不通再进步骤5。

6、通过关键词在审稿人数据库中找审稿人。其实的审稿人数据库很大,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在数据库里找呢?只是有些编辑们的个人习惯。会觉得应该把文章塞给那些刚刚享受过被审并且幸运通过的作者团队,思路都还是热的,应该意见回来很快、很到位。另外数据库里审稿人的研究方向不会全都更新很快,相对刚出炉的论文有些滞后。很多时候通过步骤2、3、4找到的审稿人也正是已在库里的审稿人。

几个问题

**1. 杂志社让我推荐审稿人,我需要征得这些人的同意然后再推荐吗? **

A: 不,不需要。许多杂志采取盲审,因此审稿人不一定知道作者的姓名和联系信息。因此我们需要尽量避免任何影响审稿的行为,即使你是出于礼貌。审稿人不会知道是你推荐他去审稿。因为审稿邀请信是从期刊主编那里发出的。

2. 如果我的文章被一个期刊拒稿,有没有可能我投稿到另一个期刊,这个期刊还是用同样的审稿人来审稿?

A: Yes, 有可能。尤其是如果你的研究领域比较窄。这也说明,为什么建议你要根据之前的拒稿意见,修改一下文章然后再投稿的重要性。想象一下审稿人看到同样一篇文章但是已经采纳了她/他的意见后的版本,他/她的审稿意见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同时,记住期刊主编是最后决定文章是否录用的人。 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侧重点,也许第二个期刊有更多的版面空间从而更多的机会来录用文章。

3. 如果文章被拒,我还可以向第二个期刊建议同样的一批审稿人吗?

A: 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有利于弊。有利的是审稿人已经熟悉文章,如果作者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审稿人会有好的印象。但是最终做出决定是杂志社主编。大部分情况下主编会根据文章质量来决定是否接受,有的时候也会根据杂志版面多少、是否对文章感兴趣或是否已出版类似研究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推荐同样的审稿人是有利的。实际上,大部分作者会选择推荐不同的审稿人,这样会对修改后文章有不一样的意见。记住,谁也不知道自己之前推荐的审稿人是否审过自己的稿件,也许他们拒绝审稿,也许主编决定让其他人来作为你文章的审稿人。

4. 杂志社要求我推荐4个审稿人,杂志社最后会用我推荐的这些人吗?

A: 作者不会知道。因为由于盲审,杂志社通常情况下不会告知读者谁审他的稿子。我个人认为,如果你推荐的审稿人合适,杂志社会选择你推荐的审稿人,因为杂志社自己去寻找审稿人有的时候会很困难。选择合适的审稿人迄今为止还是延迟出版的最大原因。 杂志社也有可能将你推荐的审稿人添加到自己的审稿人库。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作者都没有选择-如果杂志社让你推荐,那作者一定要推荐。

5. 当让我推荐审稿人的时候,我是仅仅推荐西方的专家还是仅仅推荐国内的专家?

A: 推荐审稿人我有几个建议如下:

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混搭。至少要有一位国外专家,这样至少能显示你的文章可以被国际读者阅读。

资深的专家和初级的专家搭配。顶级专家有可能最了解你的文章水平而初级的研究者可能最有时间。

近期和你研究领域类似的发表文章的通讯作者。这样他/她会对你的研究内容比较熟悉。

你的文章参考文献列表中的通讯作者。这样至少审稿人在审稿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引用,他会很高兴,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