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科基金申请书中有一部分是“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关键科学问题到底指什么?这个概念本身定义模糊,导致申请者无所适从。估计评审者也是有各自的理解。我认为,基金标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不是科学问题,而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关键障碍或困难。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段话包含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科学问题是申请者对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的发问。爱因斯坦的“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博士论文中叫“问题的提出”)应该在立项依据里面陈述。连问题都不提,就没法阐述研究的意义!

爱因斯坦所说的“解决一个问题”是指解决问题部分,可能是一个数学或实验技能。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中,解决一个科学问题,可能会碰到很多障碍(或技术难点),需要相应的技能。其中的关键障碍就是申请标书中所说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如果这个障碍没有恰当的技能解决,整个项目就会卡壳,无法进行下去。

因此,关键科学问题,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关键的科学问题。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对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进行发问。这可以从自科基金委学部委员车成卫的发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2188183823201408.html )中得到印证: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指项目的关键、难点之所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项目就可以顺利开展下去,而不至于卡壳。所以,需要在随后的研究方案部分给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案和对方案思路的可行性分析。”

我个人觉得,基金委标书中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修改为“拟解决的关键障碍”更为贴切。

本文来自李剑科学网博客

近日修改一位博士后的青年基金项目申请书,勾起我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过程的回忆。当下正是大学老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纠结的时候,尤其在申请国家基金项目中碰过钉子的人。这个心情完全可以理解。现在即使是本子写的再好,最后有时还要靠点运气,这是目前大家都要面对的现实。因为,不良的社会风气无孔不入地侵蚀国家基金评审队伍。但似乎多数人认为,国家基金项目评审比国内其它类型科研项目还是要公正些。很多评审专家还是具有基本的学术道德操守和底线。然而,作为一个项目申请人,你能做的只有尽力写好申请书本子,这是你唯一能做的事情。

这篇博文不打算谈国家基金项目申请书的具体撰写。因为很多科学网的博友们写了很多撰写基金申请书的体会。上午还有几位专家专门在线回答国家基金项目申请书的具体问题。我先回忆和总结一下我早年申请国家基金项目申请书中几个我认为的“闪光点”供感兴趣的人参考。这些项目当然都及时获得了批准。几个闪光点是这样的:(1)、1990年申请书的“立项依据”中有这样一段关键文字:在认真调研国际同行的研究现状后,“申请者对目前同行在选题方向研究成果的评述如下:某某等人对第一种机制研究比较深入,但是不能解释第二种机制;某某等人主要侧重研究第二种机制,但却不能解释第一种机制;申请人认为某某等人提出的第三种机制研究成果属于本方向迄今做的相对最好,但研究程度较低。综合三种机制研究成果,申请者提出本选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在此基础上提出本项目的主要科学问题为:???”。(2)在1997年申请书的400字摘要中我采取了这样一种排比句格式:“??研究对于??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项目以??为基础;以??研究为主线;以??研究为桥梁;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为??研究奠定基础。(3)有一份申请书为第二次申请(并获批),在第二次申请书的“立项依据”开始有一段:感谢上一年度评审人提出的宝贵意见。评审人主要意见总结如下:???。本次申请充分考虑了评审人的意见,修改部分用黑体字表示。

我还想起1990年前后,一位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和我聊起学校与申请国家基金项目相关的一件事情。当年他曾带领科技处领导,拿了几份当年没有获得批准的我校几位老先生的申请书去国家基金委相关处室“请教”这几项为什么没有批准。因为这几位老先生是学校科研做的很好的教授。校领导去的目的是希望多了解一点同行的意见,以便在学校申请国家基金项目动员大会上讲解,让学校老师申请时注意,提高学校国家基金项目的命中率。基金委相关处室领导认真查阅了这几份申请书的同行评审意见,对他们说:“你们学校这几位教授研究基础确实较好,对于选题的调研分析也还到位。但是他们的关键问题是缺乏对国内外同行研究状况的评述,让评审人看到他们的选题确实是建立在同行研究的基础上”。所以,认真调研同行的研究状况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能找出同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我要谈的“科学问题”和“关键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侧重于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因此,一个申请项目找出“科学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准确选择“科学问题”是全面考验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尤其是检验一个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科学研究历练的效果。“科学问题”的选择必须要靠科研积累,靠自己多与科研牛人交流,而不太可能通过简单的培训和说教。当然具体到准确的寻找一个项目的“科学问题”,应当建立在对国内外同行研究现状充分调研基础之上。此外,还要注意对“科学问题”的描述文字要简练。要用本学科流行的专业语言阐述“科学问题”。

“关键问题”也是一个纠结问题。我在职时以学校学术委员身份参加不少青年人申请各类项目答辩评审。在我印象里,有一部分人不太会找出“关键问题”。我评论时常说的一句话是:“关键问题不关键”。“关键问题”的选择比“科学问题”稍微明确一点。它是指要解决项目“科学问题”设计的方法技术,或者达到项目设计的预期目标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方法技术,它是若干方法技术中最重要的,很有点像“钥匙开锁”的味道。而且还要在项目研究方法路线中专门设计针对解决“关键问题”的具体方案。这也是20多年前,我请一位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综合处领导(他正好在学校出差)看我当年申请书的体会。他看后说:我不能判断你“关键问题”选择是否准确,但是姑且对的话,我在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中没有看到专门针对“关键问题”设计的解决方案。我认为他的意见很对。

所以,我总结“科学问题”和“关键问题”两者之间的重要性和区别。“科学问题”是整个项目的核心,是一个项目是否值得研究(立项)的关键。当评审的同行认为项目选择的“科学问题”准确时,就要看你选择解决“科学问题”的“关键问题”是否合理了。这样就不难看出两者的关系了。以上就是我一小点体会,供年轻人参考。

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