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意外,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哪那么倒霉,就发生在我家”……但,越是大意,越容易被危险盯上。防范意识差的话,“明天”和“意外”就不一定哪个先来了。

妈妈带6岁男孩外出,男孩因爬上街边空调室外机,触电身亡!手指、肺都被烧焦了。妈妈带孩子走在马路边,孩子径直跑向一台空调室外机

孩子扒着室外机的护栏往上爬,刚爬上去孩子就突然不动了,心大的妈妈居然没发现,还一直往前走

几分钟后妈妈返回来,才发现孩子发生了意外,虽然路人对孩子做了心肺复苏,但等救护车来的时候,孩子已然离世了。

除了触电,夏天外出活动,还有很多意外伤害威胁着宝宝的健康,乃至生命。

今天发这篇文章,并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让宝宝都别外出玩的意思。而是希望妈妈们对这些危险系数高的地方,提高警惕,避而远之。出门在外,一定要不错眼珠的看好娃。千万别等出了意外,才后悔莫及!

夏天带宝宝外出,一定要远离这些危险之地:

喷泉–最吸引宝宝却又最危险之地

最近有太多宝宝发生意外的新闻,是跟喷泉有关了:

被电身亡

5月26日傍晚,福建某小区内3名儿童被发现倒在小区的景观池内,疑似接触漏电喷泉出水口而触电,医务人员赶到后紧急救助,却还是无力回天…

公园里、小区里、马路边、商场门前……基本上人多的地方,都有喷泉!这些喷泉大都使用能直接放置于水池里的潜水泵,额定电压为380伏,远高于家庭用电的220伏,一旦漏电,伤害力巨大

而喷泉的危险,不止有漏电,看看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吧,我只想说:“珍爱生命,远离喷泉”:

水柱击伤

旱地喷泉是最常见的夏天孩子们争相玩耍的地方。孩子们开心戏水的景象看起来美好有爱,但你知道若恰巧踩在即将喷发的水柱上有多危险吗?

实验证明:瞬间喷射的一米多高的水柱,能“托起”一只5公斤的西瓜

喷泉喷射的水柱越高,瞬间的冲击力也就会越大

看着喷泉里大大小小的站满人,一个小孩被水柱喷起足有2米高。喷泉口爆发出的压力,足以冲击孩子的身体至伤,被冲上几米高的孩子摔落下来,后果更加不敢想象。

溺水隐患

很多家长觉得,喷泉池水浅,所以不危险。但是,儿科医生提醒:由于宝宝的骨胳与运动神经协调能力尚未成熟,水深只要超过5厘米,都有可能造成孩子溺水

据观察,除了旱地喷泉,那些水池喷泉的水,再潜也足有20厘米深,如果孩子一不小心头栽进去,家长又没注意的话,很可能因溺水受到伤害!

滑倒摔伤

喷泉使用的大都是利于排水的光滑地砖,打湿之后更滑。加上常年积水,可能池底还有青苔,孩子不管是光脚,还是穿凉鞋在上边玩,很容易滑到摔伤。万一滑倒摔到尾椎骨或后脑,就更危险了。

细菌感染

喷泉水长时间暴露在户外,灰尘、落叶、死昆虫等,很容易污染池水。而且喷泉水很可能是中水的循环利用,其中的细菌远高于自来水。宝宝皮肤娇嫩,触碰到这样的“脏水”容易引发过敏等皮肤问题。皮肤上有伤口的话,更容易导致发炎或感染。

地灯—开启仅10秒表面就能高达137度

地灯跟喷泉一样,一般人多的地方,都会有这种装饰照明。最近已经发生了多起儿童被地灯烫伤的事件,有的小朋友是觉得地灯亮亮的、很好玩,就用手摸;有的小宝宝是因为走路不稳,不小心绊倒,手碰到了地灯,手都一下子被烫出好几个大泡!

  • 7月1日晚上,福州的黄女士带着儿子买完东西准备回家。黄女士拎着东西在后面走,儿子冲在前面。结果,儿子一不小心绊倒,手刚好摁在了地灯上,被烫得哇哇叫,没过一会儿就起泡了。

“拜托了妈妈”录制现场用专业红外测温仪,对商场、公园、广场等处常见的地灯进行温度检测。我们仅仅是测量了地灯亮起10秒后的温度,居然已经高达138度,可想而知开了1、2个小时候的地灯,有多烫。在高温的地灯上都能烤肉了!

充气城堡

脏只是最小的伤害,遇大风会被吹上十几米高空

充气城堡是一种外形像城堡的充气游乐设施,特别受孩子们喜欢。但据美国儿科学会研究表明,平均每天有31名儿童因为充气城堡受伤。

  • 2013年6月5日,西安一充气城堡被风卷到10米高空,3岁男童坠地身亡。
  • 2014年10月,上海一广场上的“淘气堡”被风卷起,12名孩子跌落在水泥地上。
  • 2015年6月4日,广西一个充气城堡被大风刮起,并且导致3名孩子坠亡。
  • 2016年3月26日,郑州一充气城堡被风刮飞6米高、50多米远,多个孩子摔下,致1死4伤。
  • 2016年4月2日,河南周口大风刮翻一充气城堡,多个孩子受伤,其中1名女孩重伤。

充气城堡虽然体积巨大(风阻大),但重量很轻,稍微大点的风就有可能把它掀翻,甚至被大风卷起吹上半空,上面的孩子就会直接从高空摔下,出现意外!

充气城堡也并不是绝对不能玩,但妈妈们一定要注意这些事:

● 四周所有的固定装置,一定是用铁链拴好的

● 大风天气,绝对不能上充气城堡

● 人太多的充气城堡也不要上,容易发生踩踏

● 不靠谱的街边充气城堡最好也不要玩

空调室外机–绞断手指、烫伤、电击

哪一个都很致命

夏天天气热,家家户户都开空调,尤其是平房、一层住户,或街边商铺的空调室外机,就挂在靠近地面,差不多孩子那么高的位置。正如我们文章前面看到的,小孩子轻易就能爬上空调室外机。就算那台空调不漏电,呼呼往外吹的热风,和被炙烤了一天的铁皮,也难免烫伤孩子。

更危险的是,空调室外机里是有风扇转动的,类似于电扇的口,若孩子好奇把手指伸进护网,很可能被风扇绞断手指。想想就心惊胆战。

闪光气球&氢气球–爆炸、烧伤

街边的闪光气球、氢气球不要给孩子买!但夏天傍晚的大街小巷、热闹商圈、公园门口,愈加铺天盖地了。所以必须再次提醒宝妈,这种害人气球究竟多危险:

闪光气球

早有官方机构提醒过大家,这种危险的气球不能买

还有这些被气球炸伤的孩子们

氢气球

很多小贩为了节约成本,把原本应该充人氦气的气球,改充了氢气,而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烧的气体,夏天高温炙烤、旁边路人的烟头、甚至一个小静电都可能导致氢气球爆燃。

滑梯

即使是塑料滑梯,暴晒下也能烫掉一层皮

很多小区花园里都有塑料滑梯,宝宝也很喜欢在上面玩。有人做过实验:夏天气温达到30°C以上时,滑梯的表面温度在正午时分,已经达到了63.7°c,即使到了午后4-5点钟时,温度也不低。

宝宝夏天穿的少,胳膊腿都露在外面,皮肤和滑梯接触时会很涩,加上一出汗,胳膊腿和塑料滑梯之间的摩擦力更大,宝宝非常容易被擦伤、挫伤。再加上高温烫伤,想想都知道有多疼!带宝宝玩滑梯最好避开中午温度高的时候,或玩室内滑梯,给宝宝穿上长裤再玩

夏日街边摇摇车

花样百出的安全隐患,掉地上算轻的

摇摇车的世界充满了三无产品,no品牌名、no生产厂名和no卫生许可证,车身破损、驱动装置外露、无安全带,商家也从不针对摇摇车做安全维护。触电骨折手指断裂…花样百出的安全事故,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

  • 沈阳一个2岁左右的小男孩,见服装店门边摆放着摇摇车,就自己爬上去玩,结果不小心从摇摇车上摔下来,右眼撞到店门的门栓钩上,导致眼睑受伤 。
  • 3岁男孩独自乘坐摇摇车时,将手伸到了轮子和叶子板之间,导致右手的3根手指被夹,其中一根手指粉碎性骨折。
  • 上海3岁的小男孩在玩摇摇车时突然惨叫,摔到了地上,原来是摇摇车漏电导致孩子受到强烈电击,不幸身亡。
  • 一名8个月的小女孩在坐摇摇车时,家长疏忽没有看扶,不小心大头朝下、掉在地上,偏瘫恢复中。再加上那刺耳的音乐伴奏,和闪瞎眼的光亮,给宝宝放在这里面的妈,心得有多大!

健身器

是按成年人身高体重做的,孩子非常容易被卡、被夹、被撞

夏天天亮得早、黑得晚,每天清晨和傍晚总能看到老人带着孙辈们,在街边健身器上玩,简直比公园都热闹,经常一个健身器材上面,能“挂”3、4个孩子。健身器虽好,那都是根据成年人的身形打造的,孩子使用极易发生危险!

有被卡住头的,有被卡住腿的,被夹到手指的

  • 武汉一名年仅8岁的小女孩因为健身器材而失去了生命。孩子的爸爸找到孩子的时候,她就这样“挂”在健身器上,嘴里流着口水、两个鼻孔冒着血泡。送到医院被诊断:心胸部挤压伤,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 一个5岁的男孩从荡椅上坠落,头部被卡在荡椅和地面之间,造成颅脑损伤,抢救无效死亡。江西一个男孩在玩秋千时坠地,头部被卡,当场身亡。这些健身器材不是玩具!更不是给小朋友玩耍用的!使用不当会对孩子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

草丛里

蚊子、蜱虫、飞蚂蚁,进去就是一身包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妈妈带娃外出散步,回来后孩子的脸上都是红斑,表皮上还长出密密麻麻的小脓疱,有点像被硫酸、硝酸灼伤般毁容的感觉。不仅是脸上,孩子的手上也十分严重,泛着红,皮肤有破损、出水的情况,脓包也很明显。

经过询问和检查,医生发现,家人经常会抱着孩子去公园散步,公园里经常有像蚂蚁一样的虫子出现。再加上孩子的症状,基本断定孩子是患上了隐翅虫皮炎

很多时候,隐翅虫也会停留在人的身上,而我们并不认识它,就像对待普通蚊虫一样,直接拍打,这样会导致隐翅虫的毒汁溢出,这种毒素腐蚀性很强,沾染上皮肤就会引起隐翅虫皮炎。

除了隐翅虫,草多、阴暗潮湿的地方,蚊子、蜱虫、飞蚂蚁等会叮人的小虫子也很多。所以最好不要带宝宝往草地里走,尤其是临近水边、清晨、傍晚时,非要到草地上去玩的话,一定做好防护,比如喷驱蚊水,或穿好长裤长袖衣服

汽车排气管

虽没有妈会让娃去玩排气管,但一不留神娃就摸上去

有个妈妈带3岁的儿子在小区玩,路边上停着一辆刚熄火的车,他们从两辆车之间经过的时候,孩子的手不小心蹭到了排气管,就烫伤了手和右臂。

不仅仅是排气管,深色车辆长时间停放在烈日下,车身温度也会变得很高,宝宝一旦不小心碰触到车身表面,都可能被烫得不轻。

更危险的是那种刚刚熄火停在路边、或者没熄火停在路边的汽车,因为车辆刚刚行驶过,有些部位的温度特别高!夏天带宝宝出去,一定要避开这些车,尽量不要从两车之间穿行。